河南鲁山脱贫攻坚让“乱石岭”成了“花果山”
发布时间:2018-10-21 发布者:首宏公司 所属类别:水果资讯
国际在线河南频道消息:有这么一方土地,曾经几十年无人问津,一亩地每年租金八毛钱,用尺子量人们都嫌费事,扔几次石头就把边界定了。还是这方土地,如今的流转费用每亩一年至少1300元,群众丈地时,沟沟边边都能用尺子量得清清亮亮。曾经的乱石岭,成了“花果山”,这里就是河南鲁山五里岭。
河南鲁山五里岭的梨(师红军 摄)
??逼出来的“变”
??五里岭是一处小丘陵,曾经是一块贫瘠得不能再贫瘠的土地。它位于鲁山县昭平台水库的东侧,涵盖董周乡蔡庄、铁家庄等村庄,省道242公路穿岭而过。此时,正是黄冠梨成熟的季节,天上零零星星飘着雨滴,路旁的果农三三两两,有的在忙着摘梨,有的在坐等梨贩前来。说起五里岭的过去,董周乡蔡庄村支书李占国说:“以前岭上都是马骨石,连草都长不好,更不用说长树了。”
??丘陵地区荒坡不少,良田少得可怜。有胆识的人开始走南闯北卖丝绵、卖木耳。劳动力少的人家,就只好守着荒山,守着贫穷。变化开始于1998年,蔡庄村8户农民在山东、安徽闯荡时发现,那些地势与家乡相似的地方,通过种梨改变了面貌。在五里岭上种种梨树,会怎么样?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他们在岭上种上了从安徽省砀山县引来的梨树苗。看着小树一天天长大,这8户率先“吃螃蟹”的农户心提到了嗓子眼。
??蔡庄村村民孙铁振也跃跃欲试。2002年他承包了70亩土地,承包期30年,前15年共800元,平均每亩地年租金不合八毛钱。民间谚语说,桃三杏四梨五年。等到第四年头上,梨树就挂了果,大家一尝,喜上眉梢:这梨比他们吃过的所有梨都甜!
树上硕果累累(师红军 摄)
??管出来的“甜”
??五里岭的梨为啥格外甜?
??蔡庄村村民段瑞强2009年开始承包地种梨,现在是附近有名的“土专家”。他表示,五里岭漫山遍野的马骨石风化粉碎后,形成的土壤含丰富的钾,钾有膨大、增糖、着色的作用。
??鲁山县小喜鹊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王伟宾,专门买了一台测糖仪,连续几年测定后发现,五里岭的梨含糖量14%到18%,高于国内很多地方。
??段瑞强和王伟宾是两类不同的创业者。段瑞强初中毕业,酷爱钻研技术。2003年,他在地摊上发现了一本《果农之友》杂志,如获至宝,从此成了这本杂志的“粉丝”。他到鲁山县林业局和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学习,不断钻研,做过的笔记摞起来将近1米高。他的试验园里栽种了21个品种的梨树,涵盖了西方梨、东亚梨、中国梨的主要品种。王伟宾走的是规模化种植的路子。他早年在外工作,回乡承包土地之前就作了充分调研。经过确认适合种梨后,小喜鹊种植合作社流转了2000余亩土地,整地、打井、架电、修路,在荒坡上种下了8万多棵梨树。附近村里的贫困户或在合作社打工,或被带动起来种梨树,48户贫困户因此摆脱了贫困的命运。
??群众的自发创造,加上鲁山县政府适时的科技服务、政策引导,五里岭的梨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势。因为种梨,五里岭周围蔡庄、铁家庄等数十个村庄里,贫困户迅速减少,人们的生活“甜”起来了。
??追梦里的“高”
??五里岭的梨,成了周围群众的致富“金钥匙”。
??经过20来年的发展,五里岭从8户65亩示范基地,逐渐发展成为覆盖董周、库区、观音寺、瓦屋等乡镇,有品种80多个、绵延20余公里的特色经济林长廊,成为当地的一大富民特色果树种植产业。最近3年,有600多户贫困户依靠种梨告别贫困。
??目前这个“长廊”有梨树种植户2800多户,面积5.6万亩,年产梨1.3亿斤,已成为豫西南最为集中的丘陵山地特色林果基地。“花开时节,整道岭空气都是香的。”鲁山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周耀伟说。
??省道242公路两旁的果园里,不时有来自省内外的货车来往穿梭。“现在我们的梨供不应求,梨还在树上,客商就已经交过订金,把整个果园包下来了。”王伟宾说。
??京东河南区域的一位负责人表示,当前绝大部分水果基本都是供大于求,最近几年大量的进口水果蚕食了部分国产水果市场。他建议各地政府拓展农产品发展思路,比如发展有机食品等,同时要引领当地优质农产品向品牌化方向发展。
??品牌化、高质量发展之路,正是五里岭梨产业追梦的路:鲁山县已经成立了林果产业党支部,正致力发展绿色无公害产品,加快申请地理标志产品证书;同时延长产业链,建冷库,与大型电商、超市有效衔接……
??鲁山县县长李会良说,县委县政府着力化解潜在的市场风险,培育五里岭果业优势品牌,让林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,群众不仅能通过它摘掉贫困帽,更能通过它致富奔小康。(文 方化祎 归欣)